大家好!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就是把孩子教育好(就是把孩子教育好的说说)的问题,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文章目录列表:
一、做最好的自己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
听过很多关于全职妈妈的故事版本,大部分是说的全职妈妈蓬头垢面,从早到晚忙着孩子的事,忙着家务事,把自己熬成了黄脸婆,还遭遇丈夫的嫌弃和出轨。 近些年可以听到更多的不一样了,很多的全职妈妈在带娃的同时,自我学习,做微商的、开淘宝店的、做公众号的、拍视频成为网红的,总之,就是全能,带娃、自我成长、创业都不误的新时代全职妈妈。 然而,这段时间热播的《三十而已》电视剧,却还是让我直观感受到了全职妈妈的不容易。 剧中普通女孩钟晓芹,工资都交给了老公,支付宝只剩下8块钱,为了要200块急用,堵下一个陌生人借钱。 让我想到一句话:有钱不仅仅是一种安全感,更是一种资源。 剧中还有一位主角之一顾佳,从有了儿子那刻起,她就已经没有自己了。为了儿子,贷款买下上海的TOP级豪宅,只是为了能让儿子进入顶级幼儿园,享受上流圈的教育资源。 她凑钱买了20万块爱马仕包,是为了打入富太太圈,想在其中站稳脚跟,因为在她认为,这里有资源,有了资源就意味着有钱。 然而,打脸的是,虽然她闯进去了,可是那个太太圈,看着是光鲜亮丽、令人羡慕的闲适生活,像她这样的人在里面本身就是格格不入的。没过多久,她就被那些太太们联手算计,接盘了一个亏损的茶厂,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代价,看起来得不偿失。 我们可以看到,进了圈子,看着可能资源大好,但能不能用、怎么用,靠的还是自己的本事。 我们成年人尚且如此,孩子的世界也一样。 当我们费尽心思,把孩子送进那些顶级教育圈,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、我们的教育理念,和这些顶级教育圈是否匹配?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周围孩子的相处是否相匹配? 相比于良好的教育资源,我更关心孩子的身心舒适度。 作为父母,都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,传统的中国父母做法都是:再苦不能苦孩子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我们已经认识到,孩子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爱,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,让孩子作为独立个体、有自己思考能力、身心均健康成长。 最近学习了黑幼龙老师的一门关于“做不焦虑的父母”的课程《慢养》,讲述的就是孩子的成长有其规律性,而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。父母紧衣缩食、挤破脑袋地想把孩子送进那些良好的教育机构,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父母焦虑的体现之一。 心理学博士李松蔚,本人在清华大学做讲师,而他的女儿在幼升小的时候,并没有选择他所在学校的附小,而是另外选择了一家小一点的小学,他给她的女儿写了一封信,讲述了为什么放弃好资源而选择一个普通的学校:他希望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,而不是归功于良好的学校、优秀的师资力量。 作为父母,是孩子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接触的主要对象,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对象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,给到孩子身传言教、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就像著名主持人董卿说的:过好自己的人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 换句话说就是:做最好的自己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 当我们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的时候,我也想做到的是,给到孩子更多看到自己努力的机会,给到孩子更多对于他或她个人的真切感受。
二、怎样把孩子教育好
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,怎么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,让孩子不会变成让人讨厌的“熊孩子”呢?下面一起来看看教育孩子的四大方法吧。 一、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很重要,因为孩子每天都要面对,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,孩子也会受到感染。试想一下,如果父母整天都在家里喝酒、**,这样的家庭氛围要怎么教育孩子?孩子会觉得家长自己都这样,还要求孩子不一样,孩子会听你的吗?可见,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。 二、要奖励也要批评 奖励与批评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,平常教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要独立完成,比如每天按照起床、自己整理房间、帮助父母扫地等,这些看似小小的事情,只要孩子有做到就给与奖励,这样不但可以养成好的习惯,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。但是如果像乱花钱、无理取闹这种就要给与批评,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。 三、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父母的,父母做的事情、说的话,都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记住。父母尊敬老人,孩子跟着尊敬老人,父母乐于助人,孩子也会乐于助人。如果父母品行不端正,又如何教育出一个品行端正的孩子?父母要给孩子做好示范,以自己的行动指导教育孩子。 四、给孩子尊严 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逐渐明白尊严是什么,生活中也需要面子。如果孩子做错了事,父母当众责骂孩子,孩子会觉得很没有面子,甚至可能对父母产生恨意。孩子也是需要鼓励和自尊心的,私下教育会比当众教育孩子更有效。
三、怎么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怎样正确教育好孩子
1、不当“法官”,学做“律师”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,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“法官”,这是很危险的。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,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,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。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,维护其权利,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。即父母对待孩子,要像“律师”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,了解其内心需求,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。 2、不当“裁判”,学做“拉拉队”。在人生竞技场,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。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,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“裁判”,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,即“拉拉队”的力量。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,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。父母做孩子的“拉拉队”,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,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,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。 3、不当“驯兽师”,学做“镜子”。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,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,这时父母的“反馈”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。不做“驯兽师”,学做“镜子”,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,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“权威”,转而和父母沟通。教育是三分教,七分等。“等一等”是很有用的。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,不管它,很快就会没事,若总去挠,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。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,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,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。教育也是这个道理。
四、有这几种迹象,就说明你是真的把孩子教育得非常好
过去养孩子很简单,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。但现在却不同了,新时代的父母,特别重视自家孩子的教育问题,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有以下这7种迹象,说明你把孩子教育得很好!
01
孩子敢在你面前表露真实的情绪
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绪,孩子也不例外,而父母,又是孩子最安全、最温馨的“港湾”。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,敢表现自己最真实的情绪,尤其是愤怒、悲伤、恐惧等,说明孩子对父母非常的信任。这说明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很近,孩子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,所以孩子才敢随意撒娇。
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,总是隐藏自己的情绪,或者是只敢表现某一类情绪,说明亲子之间是存在问题的。父母对孩子的爱,应该是无私的,所以无论孩子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,父母都应该是一种接受的态度,这样孩子才会活的真实。
02
孩子受伤或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你
经常有父母反应,自己的孩子爱撒谎、孩子被同学欺负了不敢说、孩子遇到难题不跟父母请教,这些都说明了孩子对父母存在一种“排斥”。孩子之所以不跟父母说,不让父母知道,是因为怕父母责备、怕父母嘲笑、怕父母不信任、怕父母不管等等。
所以说,当孩子做错了事情,或者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,父母不应该直接责骂,而是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。否则,你就失去了孩子对你的信任,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有某种隔阂。当孩子什么事情都敢告诉父母的时候,说明孩子对父母十分信任,内心有足够安全感。
03
孩子愿意跟你聊自己的想法
当孩子愿意跟你聊自己的想法,哪怕是天马行空,这足以说明你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。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,只要孩子的想法不好,或者不对的时候,就会立马打断,并且教训孩子。这样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,以后再也不想跟你说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04
孩子从你那里得到的反馈不是被贴标签
有些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完全不客观,甚至给孩子贴上很多标签。
曾听一个妈妈说,孩子很不爱吃蔬菜。这本没什么,但她很快做出一个结论:所以他性格急躁。
我们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关系。唯一的关系可能是,这个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,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。
也有些父母在诉说了孩子行为以后,总要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——比如懒、贪吃,不够聪明等等。
这些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,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“标签”那样。
随意给孩子贴标签,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坏,或者把孩子架得很高,让孩子活得很累。孩子就是独一无二的天使,他们可以聪明、可以愚钝、可以淘气、可以稳重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,不需要任何标签。
05
孩子总是被鼓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
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成就感。
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,孩子会发展出“持之以恒”的能力,他们也会更少尝试危险行为。
有些父母则不允许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。他们让孩子发展的“兴趣”,其实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兴趣或爱好。
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,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,孩子会很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,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尤其大。
这样的结果就是,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。
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成为科学家、工程师、画家、医生、老师……不应该把你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,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是他内心最想做的,也是最开心做的。天赋不是父母培养出来的,是孩子在不断的 探索 中摸索出来的。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,孩子的压力会很大,内心的幸福度也会很低。
06
你给孩子设置恰当规则而不担心孩子反抗
负责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,给他们设置恰当的规则,而不会因为担心孩子不高兴,或不喜欢自己,就对孩子听之任之。
完全被放任的孩子,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。
恰当的规则包括:
这些都可以给孩子制定好规则,让孩子慢慢去适应这样的生活规律。包括孩子玩手机、看电视,都应该是允许的,不应该剥夺孩子的权利,父母要做的,就是给孩子制定时间规则,比如每天只能玩多长时间,这样孩子不仅得到了满足,还学会了自控能力。
07
亲子相处中会得到父母的道歉
亲子相处中出现的问题,未必全是孩子的错,有时父母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。比如情绪反应过度,对孩子大发脾气,打孩子。
如果事情已经发生,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,诚恳地跟孩子道歉,并解释为什么这次会做错,而不应该把过错都放在孩子身上。
你可以和孩子谈谈:冷静下来之后想过,如果重来一次,你会怎么做。你也可以和孩子谈谈:当时是什么情绪或者想法,让你没有克制住冲动。
当你真正去这样做的时候,你会发现孩子也变成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,你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。
父母不应该高高在上,也不应该以“我是为你好”为借口,去教育孩子。而是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,放下所谓的“架子”,真诚地去教育孩子。
如果有以上7种迹象,说明您把孩子教育得很好。
但,如果孩子身上有另外7种迹象,则表明你的孩子正走向自卑!
心理学家肖恩·库珀曾花了5年研究心理学,然后发现那些自卑的孩子,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7个迹象。
01
孩子过分敏感
0202
孩子过于懂事
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,其实活得越辛苦。因为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开朗,对世界充满好奇。不吵不闹,事事顺从家长的孩子很可能是在自卑,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家长无条件地爱,只有体现自己的价值,家长才会爱他。
03
孩子总拿自己跟别人比较
自卑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看得太低,他们不相信自己也具有与别人不一样的闪光点,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进行比较,用别人的优点来进行自我贬低。这样的对比只会让他们越来越不舒服,更加不安、更加煎熬。 自卑者经常出现“他比我好,我不如他”的想法,于是即使自己可能真的优秀,也无法从中体会到优越感。这样的孩子总是不敢走出舒适区,不敢尝试新鲜的事物。 在没有他人的开导疏解下,他们的自卑只会越来越重。
04
孩子过分追求完美
自卑的孩子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,因此他们喜欢去追求超乎寻常的完美。做一切事情之前,要准备足够完美才开始行动,如果没有准备完美,那么宁愿从不开始。过分追求完美也就代表着过程的艰难。但是,在完成的过程,他们容易发现这样的不可能性,这常常使得他们会不断的否定自我,更加加重了自卑的倾向。而当他们追求完美却没有达到目标时,往往会极度沮丧,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崩溃。
05
孩子总对他人评头论足
总是怀疑别人,不信任他人,又总喜欢对别人“鸡蛋里挑骨头”的孩子其实也很自卑,别看这类孩子对外可能表现得格外强势,其实这是他们对外界的一种“自我保护机制”。只有通过批判别人的缺点,才能掩饰自己的无能,“保护”自己不受不如的伤害。
06
孩子遇事喜欢拖延
有一句俗语“世界上只有一件事从不会失败,那就是从不开始”。自卑的孩子因为害怕失败,所以总喜欢拖延,不断推迟某件事的进程,以至于最后什么事情都没做,什么目标都没有完成。并且会陷入恶性循环,事情拖得越久,他们越难实现目标,内心的挫折感就越强。
07
孩子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
所有人都会有缺点,但是自卑的孩子却无法接受自己的缺点,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掩饰自己的缺点,以试图避免别人对自己缺点的评价。但这种遮掩往往会让自卑者感受到更多的压力。
李玫瑾教授曾说过: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,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。
所以,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以上7种迹象时,要及时检视一下自己是否在日常教育中给了孩子错误的引导,对于孩子的自卑倾向,一定要加以重视,并给予积极引导。
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就是把孩子教育好(就是把孩子教育好的说说)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,就是把孩子教育好(就是把孩子教育好的说说)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!
母婴健康成长群,学习健康育儿,产后瘦身,添加 微信:1533261829 备注:好身材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xmry.com/1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