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现代孩子都上学,古代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?

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_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呢

       大家好!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_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呢的问题,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文章目录列表:

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_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呢

一、现代孩子都上学,古代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?

咱们的现在的小孩都是上学,在中国都是有9年义务教育,不过只是现在才有,可以说9年义务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和成长。

但是古代可没有9年义务教育,所以,孩子的上学都是依靠家长的看家长愿不愿意了,而且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家长确实担任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很多的知识都是要靠家长才能教导给孩子。

确实一般孩子的话,如果有钱的家里都会送到私塾去教导,如果是富人家子弟的话,很有可能就直接是请私人教师来教的,这个是根据家庭的情况来的。

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导说实话是最深的,说一个最简单的故事,孟母三迁,就可以见到孟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,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,就不停的搬迁。

这个对孟母来说搬迁的付出的代价还是挺大的,但是对孟母来说这都不算什么,能让孩子能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,这是最重要的。

这才是成人成才的关键,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真的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,这是在过去,即使在现在也是一样,如果家长是知识分子的话,只要对孩子进行好的领导孩子很少会走偏走歪。

但是如果家长的才学不够高的话,有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引导,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孩子都有可能没有办法获得很好的文凭。

由此可见,古代人教育孩子是要需要靠良好的环境的。

二、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有哪些

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,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,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。古人家教的智慧,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。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的资料,希望大家喜欢!
古人教育孩子经典事例
按图索骥

【典故】

孙阳,春秋时秦国人,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,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。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,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。

据说,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,编写成一本《相马经》,在书上,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,并画了不少插图,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。

伯乐有个儿子,智质很差,他看了父亲的《相马经》,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。他看到《相马经》上说:“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,高脑门,大眼睛,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”,便拿看书,往外走去,想试试自己的眼力。

走了不远,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,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:“我找到了匹好马,和你那本《相马经》上说的差不多,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!”

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,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,幽默地说:“这‘马’爱跳,没办法骑呀!

【出处】

这个成语来源于《艺林伐山》,伯乐《相马经》有“隆颡(sang)蚨日,蹄如累曲”之语,其子执《马经》以求马。出见大蟾蜍,谓其父:“得一马,略与相同,但蹄不如累曲尔。”

【释读】

按图像寻求良马,比喻做事拘泥教条,墨守成规。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。索是寻找、觅求,骥是好马。

邯郸学步

【典故】

相传在两千年前,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,不知道姓啥叫啥,就叫他寿陵少年吧!

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,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,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,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,低人一等——衣服是人家的好,饭菜是人家的香,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。他见什么学什么,学一样丢一样,虽然花样翻新,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,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。

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,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。亲戚、邻居们,说他是狗熊掰棒子,他也根本听不进去。日久天长,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,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,太丑了。

有一天,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,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。他一听,对上了心病,急忙走上前去,想打听个明白。不料想,那几个人看见他,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。

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?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。这成了他的心病。终于有一天,他瞒着家人,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。

一到邯郸,他感到处处新鲜,简直令人眼花缭乱。看到小孩走路,他觉得活泼、美,学;看见老人走路,他觉得稳重,学;看到妇女走路,摇摆多姿,学。就这样,不过半月光景,他连走路也不会了,路费也花光了,只好爬着回去了。

【释读】

故事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。成语“邯郸学步”,比喻生搬硬套,机械地模仿别人,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,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。
古人教子理念
(一)孔子教子学《诗》、《礼》

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相传他有三千学生。《论语?季氏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:“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?”孔鲤说:“没有啊。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,我快步走过,父亲问我:‘学《诗》没有?’我说:‘没有。’父亲说:‘不学《诗》,无以言。’我马上就去学《诗》。又有一次,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,我快步走过,父亲问我:‘有没有学《礼》?’我说:‘没有。’父亲说:‘不学《礼》,无以立。’我马上又去学《礼》。我只听到这两件事。”陈亢下来高兴地说:“我问一个问题,却得到三个收获,知道了学《诗》的道理和学《礼记》的道理,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。”

的确,诗和礼,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。孔子说:“诗言志,歌咏言”,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,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。相传《诗经》三百零五篇,就是他亲自删定的,内容多和修身、知命、追随道义有关。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,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,另外,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、自然、社会知识。孔子说:“兴于《诗》,立于《礼》,成于《乐》”。他所说的礼,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,从学礼开始,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,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,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、经世济民的基础。

孔子教育儿子学“诗”学“礼”,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,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,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。后代的读书人,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“诗礼传家”。

(二)颜之推与《颜氏家训》

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出身士族,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,又敬信神佛,笃信因果。《颜氏家训》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、处世、为学经验的总结,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,影响很大。全书二十篇,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,主要强调道德修养,以“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,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,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。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、理想,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,经得起任何磨难,注重气节的培养。他说:“有志尚者,遂能磨砺,以就素业”。

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、完善德行、行道利世,首先动机要端正,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,实践道义。在学习方法方面,提出了专心、勤学、切磋、踏实的主张。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,而且越早越好,不要失去机会。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,并背诵经典,当孩子们问道:“我们知道了要读书,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?”颜之推告诉孩子:“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,小时记忆力好,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。”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,勤勉惜时,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,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,并说:“读书明理,在任何时候,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。”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,都是重节操、做事有责任感的人。
用来教育孩子的励志勤学典范
1. 孔子,春秋时人,一生善思好问,勤学不辍。有一次到齐国听到《韶》乐,痴迷到三个月不知道肉味的地步。晚年时痴迷《易经》,一天到晚翻来覆去的读,竟然将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给翻断了好多次,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。有一次孔子病了,他的学生商瞿为他占卜,占得的结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。在得知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际,孔子竟然说:“拿书来,死亡之前不读书又能干什么事呢?”孔子临死之际,还念念不忘读书,确确实实应该成为百世的楷模。

2. 苏秦,战国人,年轻时就立志成才,常常苦读到深夜,疲倦了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,清醒之后再坚持读书,最终成为战国时最有名的纵横家。

3. 屈原,楚国人,小时候读书怕人打扰,所以不管刮风下雨,还是酷暑严寒,他都躲到离家不远的山洞里刻苦学习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。

4. 匡衡,汉朝人,年少时家境贫寒,无钱点灯读书,见邻居家点着蜡烛,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,借微微透过洞口的烛光读书,后来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。

5. 贾逵,汉朝人,小小年纪便喜欢读书学习,虽然未到读书入学年龄,但常常跑到学堂,隔着篱笆,偷听老师讲课。因为热爱学习,所以不以学习为苦,终于成为汉代大学问家。

6. 常林,汉朝人,非常好学,虽然早年务农,但经常带着书本下田干活,这样就可以在干活的间隙来读书了。

7. 路温舒,汉朝人,因为家贫,无法入学读书,所以自小给人放羊,但其十分好学,经常借书来读,遇到喜爱的书籍,家里连抄写用的竹简和布帛都买不起。有一次他在放羊的时候,发现水池中的蒲草宽宽长长,欣喜万分,立即割下来带回家晒干用来抄书学习。就因为这样用心,所以长大后成为寒门俊才。

8. 高凤,汉朝人,出身于农耕之家,痴迷读书,一天到晚不停歇。有一次妻子下地干活,让高凤看护庭院中晾晒着的小麦,天突降暴雨,高凤却在书中神游,等到妻子回来,麦子已经被暴雨冲跑了。后来人们就用“流麦”和“中庭麦”赞美读书专注,用“流麦士”来称谓书呆子了。

9. 董仲舒,汉朝人,年轻时读书专心,孜孜不倦,他的书房后面虽然有一个花园,但他专心致志,三年都没有到花园里浏览美景,就因为他如此专心,所以成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。

10. 管宁,汉朝人,读书时和华歆同学,有一天校外有达官贵人车马经过,管宁不受干扰,读书如故,但华歆却羡慕不已,出门瞧热闹去了。管宁见华歆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,便生气地和他割席分坐。

猜你喜欢:

1. 古人教育孩子的诗句

2. 历史上家长教育孩子的经典例子

3.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

4.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

5.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

三、中国古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?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?

而我们中国古人

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?

其实,他们有些教子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现在的父母去学习借鉴。

一、老子: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,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地方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言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”“无为”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,即老子所说的“道法自然”。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,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。

在老子看来,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,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诈伪,所以要返回去,即成人返回婴孩、赤子,回复本真的天性。

庄子在《应帝王》中谈到:

“南海之帝为倏,北海之帝为忽,中央之帝为混沌。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,混沌待之甚善。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,曰:‘人皆有七窍,以视听食息。此独无有,尝试凿之。’日凿一窍,七日而混沌死。”

这是在告诉我们,事物皆有其特殊性,强求一律,反而坏事。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,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。

所以,对于家庭教育,父母不能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子女的优劣,埋没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,但在另一方面优秀的才能。

就像商汤、武王,虽是圣主,但却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,驾着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;伊尹虽是贤相,但却不能像惯于游牧的胡人,驾驭烈马,驯服野马;孔子、墨子虽然学问博通,但却不能像山居之人,在草木丛生的崎岖山路上攀登。

圣人尚且不能够全才全能,更何况一般人。

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,即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“顺应天性”“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”。

根据孩子生理、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,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,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。

“不敢为”,绝非“漠然不动”“听其自流”,不是无所作为、无尺度的纵容孩子,而是“不妄为”——从子女的兴趣出发,“辅其自然”,适当地帮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热爱的科目方面的潜力,这样才能事半功倍。

四、古人的教育之道(一)

从今天开始,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教育之道。
最近看新闻,很奇怪一个件事,不知道是网络媒体发达了还是校园欺凌事件、孩子弑父弑母、弑老师这种事件增多了呢?

读古代史书,除了帝王贵胄之家,为了权力,弑父弑母,兄弟手足相杀相搏的有之,但感觉比较少,大多数都可做到父子有亲,兄弟有义。

而且读古书时,会让人的疑虑逐层递深:为什么古代早慧之人比比皆是,而现在的孩子却总是叛逆调皮,很难管教?为什么古代大师辈出,而现在却很少有人成为大师?为什么古代的教育简单却效果很好,而现在教育却步履维艰?

近来读王海峰、施景培两位先生编的《原来这样教孩子最好——古人成功的教育之道》一书,我心中关于现代教育的些许困惑和迷茫,逐渐找到了答案。

(一)中国人人生第一桩大事

敢问各位,你觉得你人生中第一桩大事是什么?挣钱?夺利?还是争权?亦或是其它什么能让自己获得名利、获得快感的东西?

而我国古代的人将后代的教育,即把孩子教育好,看作是人生第一桩大事。孩子是否有能力继承家道、继承家学、继承家业,能否荣宗耀祖、光大门楣,一代比一代兴旺,看作是人生最善的事业。

怎么教育孩子才会把孩子所谓的教好呢?无非“诚敬”二字。这样从伦理教育开始。如果没有伦理教育,父子就不亲。父母对儿女不爱,儿女对父母怎么会生爱心?为什么不爱?从小没有培养好孩子的德行,这就是不爱。

父母可能会说:怎么不爱?自己含辛茹苦地在外打拼挣钱,自己舍不得吃穿,把钱都给了孩子,满足了孩子的衣食玩乐,这还不算爱?如果只是满足这些孩子的衣食玩乐,难听点说,畜生也可以做到。

这只能说,现在的我们,不懂什么叫教育。

中国的“教”字本义,“长善救失”。如何拯救孩子的过失,如何增长孩子的善心、善行,这是教育。而上行下效,身教是最重要的手段。

婴儿从出生到三岁,还没有识字的能力,更没有读书的能力,可是基础教育——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却已经开始扎根。家长做,孩子看,这个和识字不相干,与读书不相干。

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,是因为我们的年轻父母喜欢玩手机,孩子从小就学会了。而现在反过来批评孩子,不让孩子玩手机,请问可能性有多大?

说到这里,我们再回归到文章刚开始提到的话题,为什么弑父弑母弑师这种事在今天多了起来?这里所发现的问题是很严重的,这是因为支撑教育的地基、基础毁掉了,即孝亲尊师这个基础毁掉了。现在的家长从小不但不教育孩子尊敬师长,相反,老师批评或者打几下孩子,还会闹学校,打市长热线等等;而学校和家长也不默契了,不合作了,从小不教孩子去孝亲父母。家长不尊重老师,老师不亲和家长,如此孩子的根基就被毁掉了。

当父母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不好教的时候,应该扪心问问自己,这都是自己教出来的。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”,习性就是习惯。本性是善的,习惯不好,全学坏了。

《大学》里的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”,这才是教育的大根大本。从小就培养孩子对物质的淡薄欲望,从小就培养孩子知足常乐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纵然是富贵家庭如曾国藩,他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刻苦耐劳的品质,他对家庭子侄的教育方法,从他的家训、家书中就可得知,他家里虽然有佣人,但子侄后代们绝对不让佣人伺候,洒扫应对都要自己做,还必须体恤工作人员,对待这些佣人也要仁道,懂得感恩。还要让他的子弟们养成勤俭的好习惯,不能浪费。曾家至今未衰,可见家教家风的重要性。这是大事,国家民族的头等大事。

正是如此,总书记才特别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。相关论述颇多,可以说,家庭是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,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。

我们现在的小孩,从出生就开始接触各种乱七八糟的电视节目,玩手机游戏,如此,长大后能不叛逆吗?为什么今天感慨孩子难教?因为在婴孩时期就已经学坏了。

《颜氏家训》中有云:教儿婴孩,教妇初来。要想把小孩子教好,婴孩时候就要开始。中国的农村妇女虽然每读过几天书,但是懂得怎样教小孩。从怀孕期间开始,就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、举止。

总书记也多次指出: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,有什么样的家教,就有什么样的人。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,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,是如何做人的教育。也就是古人说的“爱子,教之以义方”,“爱之不以道,适所以害之也。”

在家教方法方面,总书记特别注重母亲独特的作用,坚持用言传身教、榜样激励、严教习积等方法开展家教活动。总书记说:要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,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、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。中国人一直赞美贤妻良母、相夫教子、勤俭持家,这些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、教育子女的责任,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,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,促使他们健康成长,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。

真正熟读古书的人,就知道中国的妇女是多么伟大,是多么值得人尊敬。说古人不尊重妇女,这是侮辱古人。

古书记载,丈夫尊重妻子。为什么?因为自家后代有没有人才全靠家里的女人,你要不尊重女人,就是对父母,对祖先的大不孝。女人为自家培养后代,家里有没有后代,后代怎么样,责任全在家里的女人啊,不尊重怎么能行?所以古代,教女比教子更重要。

男子做领袖,做领导,这都是小事情,而女子做的事情是培养圣人、培养领导,培养领袖,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。这个道理现在似乎废了,被什么男女平等的话误导了,故而社会离婚率高了,子女出问题的越来越多了。

现在流行一句话,丈夫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“爸爸爱妈妈。”

现在娶妻和嫁女都出现了方向性的问题。娶妻娶漂亮的,有背景的,有地位的;嫁女,嫁地位,嫁房产,嫁金钱。而在古代,娶妻娶她的贤德,娶她的教养;嫁女,嫁积德之家。即使再贫穷,都可以嫁。因为积德之家,后世必出人才。如孔子的外公把他的女儿嫁给了贫困的孔子之父,这就是看到孔家五代都是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断定这一家必定出人才,这不,就出了孔子嘛。

孔子,圣贤之人,从哪里来?母亲教出来的。孟子,亚圣,从哪里来?母亲教出来的。古代的女子都知道,她们的使命是培养圣贤的。如果也和男人一样,搞事业,陪饭局,和男人竞争,怎么可以?下一代就完了,她的家也就到此为止了,自己的事业做得再辉煌,后继无人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在古代,绝对没有人敢轻视妇女,现在的人说古代妇女没有地位,那是没有读古书,道听途说,一派胡言。

母亲从小教得孩子有智慧、有善心,有善行,将来能够为家庭增光,光宗耀祖,为社会,为国家,为民族,为全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。这种大事业是母亲承担的,母亲给孩子奠定了基础。对后代的期望,对家族的期望,延伸扩充到对整个社会,整个国家民族,乃至于对整个人类的期望。

母亲是伟大的!女人是伟大的!我们要懂这个道理。
(敬以此文献给自己的母亲,自己的妻子,自己的女儿,以及天下的母亲,天下的妻子,天下的终将为人妻为人母的女儿们。)

       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_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呢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,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_古人怎么培养孩子成才呢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!

母婴健康成长群,学习健康育儿,产后瘦身,添加 微信:1533261829  备注:好身材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xmwj2023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xmry.com/3451.html